朗 日 照 塱 原
晴 空 風 清 爽
白 雲 身 邊 舞
藍 花 愛 躲 藏
朗 日 照 塱 原
晴 空 風 清 爽
白 雲 身 邊 舞
藍 花 愛 躲 藏
昔 日 艷 陽 長 掛 天
如 今 星 光 耀 眼 時
欲 知 大 道 先 為 史
跋 涉 長 途 也 不 辭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維多利亞城之出現是源於鴉片戰爭(1839-1842)。英軍於1841年在香港島的水坑口 ( 即現時上環的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 )一帶登陸,英軍在佔領香港島後,便以當時英國女皇的名字命名為「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翌年(1842)中英兩國簽署《南京條約》,正式確認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在1857年,港英政府將「維多利亞城」分成「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下環(現今灣仔及銅鑼灣)。大家經常聽到的「環頭」一詞,便是由此而來。至於四環以外的地方,當時屬於城郊地區,則被稱為環尾。時至今日,除了下環外,其餘三環仍然沿用著。直至1881年,港英政府更將每個環頭細分成九約,變成為「四環九約」的行政區。
在1903年港英政府更將多塊刻有「CITY BOUNDARY 1903」字樣的界碑放置在「維多利亞城」的城界上,以確立它的位置。當時維城半山及山頂均為洋人居住地,華人不得涉足。但隨着日軍佔領香港及現今市區的擴展,一些界碑已經被毀或重新遷移過,當其時界碑的數目和具體位置也難以作出考証,目前現存而又被發現的維城界碑就只有六塊。時至今日,它們仍然不為人知地靜靜屹立了118年。而位於馬己仙峽道的第七塊界碑,在2007年時被不明人士移走,至今下落不明。
尋找維城界石路線。
銅 鑼 飛 棧 話 當 年
太 古 走 在 亞 洲 前
吊 車 雖 省 登 山 力
歷 史 淘 汰 感 無 言
在 1882 年施懷雅家族(Swire)在香港鰂魚涌投得一幅臨海地皮興建太古糖廠,這座稱為「蘇彝士運河以東最大的煉糖廠」佔地甚廣,僱用了超過三千名職員,每週產量高達七百噸。
太古外籍員工的宿舍,分佈在康山及柏架山一帶。為了方便員工來回鰂魚涌及柏架山,太古特意在 1892 年建造了亞洲第一個吊車系統,起點在現時英皇道祐民街,終點則在柏架山的大風坳上。柏架山吊車全長超過一英里,由蒸汽機所推動,只有兩個車卡,可以載客六人。
可是吊車一直以來的使用率並不高,最終在 1932 年停用,雖然柏架山吊車早已經拆卸,但是還有一些石造底座散佈在柏架山上。
(資料來源: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