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12世紀,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家族的分支,已在屏山一帶定居,時至今日,一些傳統建築物仍然保留下來,作為見證鄧氏家族的歷史和發展。全港首條文物徑(屏山文物徑)位於屏山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之間,全長約一公里。徑內古蹟包括有屏山鄧族文物館、洪聖宮、覲廷書室、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楊侯古廟、聚星樓等,皆極具歷史價值。
屏山鄧族文物館是由一所建於1899年的戰前警署(屏山警署)改建而成,在1965年曾改作警犬隊的總部及訓練中心,在2002年正式交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作為屏山鄧族文物館。
上︰屏山鄧族文物館 下︰昔日的屏山警署(文物館照片)
下︰昔日的屏山一帶及山上的屏山警署(文物館照片)
下︰文物館內的展品(床)
上︰鳯冠、裙褂 下︰喜轎
上︰三書六禮中的迎親書 下︰屏山鄧族族譜(複製版)
洪聖宮屬於兩進式建築物,宮中有天井,結構簡樸。據宮內匾額上所載年份顯示,廟宇可能建於清乾隆丁亥(1767年),但有指是建於明代中葉。
若虛書室又名維新堂,在洪聖宮旁邊,是屏山鄧族十八世祖鄧若虛所建,至今約有300年歷史。
覲廷書室是紀念鄧覲廷高中舉人而命名的,昔日為族中子弟讀書的地方。書室屬於兩進式建築,前進是門廳,後進正廳名崇德堂,用作擺放歷代祖先靈位。書室左面後來加建了清暑軒,以作招待外來賓客。
上︰覲廷書室正門 下︰門旁供奉的土地
上︰崇德堂 下︰堂內的廂房
上︰與覲廷書室相連的清暑軒 下︰清暑軒外圍
上︰圓形廊 下︰廊內的功名牌
上︰清暑軒一角 下︰仰望閣樓
上︰天井 下︰清暑軒一角
鄧氏宗祠為鄧氏五世祖馮遜公(正一品布政司布政使)所建,距今有七百多年。宗祠屬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沒有門檻,門前兩旁各有鼓台,門前廣場的功名石記載著鄧氏族人取得的功名。廣場留有當年英軍攻打新界時的古炮,有近百年歷史。
上︰鄧氏宗祠 (正門牌匾 ) 下︰回望大門門神
上︰宗祠中廳 下︰中廳的牌匾(皇帝欽點的官職)
上︰宗祠中廳及牌匾 下︰圓形廊
上︰宗祠後進(供奉先祖神位) 下︰宗祠偏廳
上︰英軍攻打新界時的古炮 下︰功名石
愈喬二公祠建於十六世紀初,距今有五百多年。屬三進兩院式建築,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愈聖)和鄧世昭(喬林)昆仲所興建。公祠除用作祠堂外,在1931至1961年間,曾作為學校(達德學校)供村內子弟讀書之用。
上︰稱為「擋中」的中門 下︰掛在中廳的祝壽賀帳
上︰公祠後進(供奉先祖神位) 下︰公祠偏廳
與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並列的聖軒公家塾,亦是屏山文物徑景點之一,是以前族人讀書的卜卜齋。根據康文署資料,是族人鄧聖軒於1733年興建,有270多年歷史,屬私人物業,不對外開放。
上︰窺望聖軒公家塾 下︰緊閉的家塾大門
楊侯古廟又稱侯王廟,其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古廟結構簡單,屬於一進三開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
上︰楊侯古廟 下︰古廟正殿
古井是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村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超過 800年歷史。
上︰古井 下︰村口的社壇
聚星樓又名文塔、魁星塔,是本港唯一現存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 - 1398年),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至今已超過 610多年。聚星樓塔基用麻石建造,塔身呈六角形,高約十五公尺。相傳初建時是有七層的,後來被颱風吹塌了四層,現在塔身只剩下三層。
上︰現今的聚星樓 下︰1968年的聚星樓(文物館照片)
下︰由上而下分別為 ~ 凌漢、聚星樓、光射斗垣
到了聚星樓,屏山文物徑之旅亦告完畢。華娃在此聲明,上述解說乃參考貼於現場的古蹟介紹及網上資料而成,本人完全未經考究及正實,內容如有錯漏,還望網友留言指正。
後話︰
有一位居於屏山的鄧姓朋友曾向華娃講過,屏山的山勢似蟹,在風水學上稱之為“毛蟹局”。以前屏山面對廣闊良田和河灘,因而盡得地利,先人多為達官貴人。但後來紅毛鬼(英國人)在屏山山頂上建警署後,就似一塊磚頭壓在蟹背上,有「大石壓死蟹」之勢,所以後人想發都幾難咯。
華娃認為,風水之說真係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