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由文天祥到大夫第



        大夫第被譽為香港最華麗的中國傳統古建築物,華娃當然不會錯過到此一遊的機會啦,當天由文天祥公園、麟峰文公祠、大夫第等古蹟開始,逐一去窺探新界五大族之一的新田文氏歷史。以下是華娃膚淺的理解,可能與事實不符,還望網友留言指正。

        文天祥原名雲孫,先祖源自四川,五代十國時移徙至江西,是南宋名將,曾誓死保護宋帝昺對抗元兵,被後人稱為宋亡三傑之一。南宋滅亡後,文天祥寧死也拒絕招降,更在監牢內寫下《正氣歌》,成為忠烈的典範,死時 47 歲。

        同時間,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在逃避元兵而南遷至東莞。元末明初,文天瑞的五世孫文孟常帶領族人遷入新界,初時居於屯門。在明永樂年間,文孟常之孫文世歌帶領族人再遷至元朗新田因此文世歌亦成為新田文氏家族的開山祖宗由此得知,新田文氏只是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的後人。




        文天祥公園位於青山公路新田段,在惇裕學校對面的山丘上,公園正門有一座牌坊,牌匾寫有「正氣」、「流徽」。 沿石階而上,公園的最高處屹立著文天祥左手執劍的銅像,還有介紹文天祥生平事跡的石刻、浮雕等,雕工極之精美






        文氏宗祠又名惇裕堂,是一座兩進式的建築物,是新田文氏的祠堂宗祠建於 1444 年,至今已有 566 年的歷史,相傳是文世歌所建宗祠曾一度被改建為幼稚園,後來甚至被荒廢。文氏宗祠現時並不對外開放,只能在外窺探一二




下︰文氏宗祠的前廰



下︰在惇裕堂回望宗祠大門




        萃野文公祠又名樂道堂,和文氏宗祠並排著,是一座兩進式的建築物是記念文氏祖宗文萃野公祠現時仍未對外開放給遊人參觀




        麟峰文公祠位於文氏宗祠的前方不遠處,公祠是為了記念新田文氏開山祖宗文世歌的兒子文佛保麟峰)而建的。麟峰文公祠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証,約建於 17 世紀末,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公祠以三進兩院形式建造,前進屏門上懸有吐書堂匾額,外觀宏偉,斗拱雕刻十分細緻,是新田文氏唯一對外開放給遊人參觀的祠。



下︰麟峰文公祠正門的斗栱雕飾



下︰掛在前廰屏門上的匾額


下︰供奉著文氏祖先的正廰


下︰通往後堂的拱門及門上的牌匾



下︰後堂的天井



上︰後堂的天井及廂房         下︰在閣樓上的廂房


下︰公祠內的灶頭


        明遠堂位於麟峰文公祠側,建於 1736 年左右,是一座兩進式的建築物。公祠現時重門深鎖不能入內參觀





        永秀文公祠又名明德堂,該祠始建於 1811 年,在 1972 曾拆卸重建,現時是一座兩院式現代水泥建築物。祠現時並不對外開放,只能在外面窺探







        大夫第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已有 145 年歷史,是新田文氏 21 一世祖文頌鑾所建,是一座兩進三間式的建築物。因文頌鑾曾獲清朝皇帝賜封為大夫名銜,而「大夫第」也因此而得名。





        大夫第被譽為香港最華麗的中國傳統古建築物,府第四周築有青磚牆環繞,前後有廣闊的庭園,池塘、河道(已湮沒)、花崗石踏板等。府內屋樑、窗框、彩繪玻璃和浮雕等裝飾,兼具中西藝術特色,是昔日華南士紳府第級建築的典型。





        前廳掛著兩塊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的牌匾,是唯一在本港發現的御賜詔書木刻,牌匾是一位清朝官員文灼勳贈予屋主的,牆上懸掛上文頌鑾及其家庭成員的畫像。




下︰刻有漢、滿兩種文字的御賜詔書


下︰前廳旁邊的上、下廂房




下︰拱門上的彩繪玻璃和巴羅克式的花葉浮雕



下︰飾以梅、蘭、菊、竹吉祥圖案的廂房



下︰前廳天井及旁邊的廂房







上︰招待客人的花廳          下︰花廳外的天井



下︰通往池塘的通道



下︰可能是湮沒了的河道及岸邊花崗石踏板


下︰在長廊拱門外望偏廰



下︰在偏廰內外望天井及廚房







下︰在長廊盡處的廁所   (只作參觀,嚴禁使用)






上︰大夫第的後門           下︰門旁邊的土地位



下︰後門旁邊用作飼養生畜的地方








        東山古廟位於新田青山公路旁,與惇裕學校為鄰。古廟始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已有 540 年歷史,其後經過多次重修,為傳統廟宇式建築物。整座廟宇以花崗岩築成,屋頂由木骨架築成,有天井等,是新田的古蹟建築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