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尋找失落的古寺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晴


    獨自一人騎乘單車從天水圍出發,先往元朗,入横洲、大井,經尖鼻咀過流浮山,沿田厦路尋找失落的古寺後,再往屯門,由青山公路直達深井。享受完下午茶及休息一會後,沿青山公路返回天水圍,完成了古寺探究單車一日遊
   
    根據歷史記載,靈渡寺草創於宗文帝元嘉初年(424 – 430),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杯渡寺(青山襌院)、靈渡寺及淩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
 


    靈渡寺以近1600年的歷史,這麼古老的寺廟,即使在全中國來說應該也不會有很多。不知道是因為寺廟的規模小,還是前往的交通不方便,又或我們對身邊的事物一向漠不關心,因此我們只知有它的存在,但對它的了解卻十分陌生。當我尋找到這千年古刹時,當時除了我之外,竟然只得一個做清潔的肥師奶坐在門外看報紙,雖然今天是星期日,但寺院卻是冷冷清清的,顯得有點荒涼。

 

相傳靈渡寺原是一間小茅篷,其創建亦與杯度禪師有關。根據《高僧傳》的記載,杯度禪師有神異奇力,當時的人不知其姓名,但因其常乘大木杯渡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故稱杯度禪師。據《新安縣誌.山水略》所載︰“靈渡山在縣南三十里,與杯度山對峙,舊有杯度井,乃禪師卓錫處”。 

    千多年來,靈渡寺經歷數十次改建與重修,最後一次是根據清代寺院的圖式進行重修,為風水關係,已將寺門由正向大雄寶殿改移至寺內大雄寶殿的左側。是目前香港僅存的清代形式古寺。

    靈渡寺在隋朝時稱為〔靈渡道場〕,至唐朝大事修築,改名〔大雲寺〕,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詔令改稱〔碧霞宮〕,眾僧俱昜道服。元朝盛行道教,改稱為〔白雲觀〕,至明朝改稱舊名〔靈渡寺〕。在過去悠長歲月中,靈渡寺已變成為今天亦佛亦道的寺觀。


正門對聯為石刻金字:
靈氣所鐘山獨秀,渡杯而至石猶新。」

「鍾」者聚也。「靈氣所鍾」意謂靈秀之氣所聚之處。靈渡山山形肖虎,靈渡寺所處是虎頭所在,所以說是「靈氣所鍾」。
「渡杯而至」是指杯渡禪師以木杯渡海而來,駐錫屯門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其後又到數里以外的靈渡山開創靈渡寺。青山禪院內有一「杯渡岩」,岩內有一平石,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石猶新」中之「石」就是指「杯渡岩」;「猶新」是仍像當初一樣,有記憶猶新之意。



清代廣東狀元梁耀樞題的「道從此入」橫匾。



靈渡寺分正殿及左右兩堂,中隔一天井。前面是韋馱寶殿,正殿供奉三寶佛,旁殿是「玉泉成道」與「岳陽分蹟」,左邊為關帝寶殿,供奉關帝,右邊為純陽寶殿,供奉呂祖,顯示了此寺院早期曾一度是道教的道場。右堂為「明心養性之室」,左堂為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