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古代的深圳








    深圳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7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是我國南方古越族先民的聚居地。深展廳以豐富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歷史資料,簡單而確實地把古代深圳的歷史輪廓勾勒出,展示古代深圳的歷史發展進程,包括人類開發史、城市史、海防史、廣府和客家移民史。參觀後能讓我們對深圳的歷史及文化更為了解。


下︰序廳……海洋之子













下︰展廳場景




下︰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文物







下︰商時期文化遺存






下︰春秋晚期青銅器……大梅沙





    先秦時期(214年之前),在珠江流域和韓江流域沿海一帶,是古越(亦稱百越或百粤)族人生活棲息的地方。「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古越族人生活在江海之濱,漸漸地形成了民族的獨特文化,他們擅長於造舟、航海及捕魚維生,務農耕墾者甚少。


下︰越人出征







下︰先秦時期出土文物




下︰漢代出土文物……西鄉、南頭




下︰東漢人面紋墓磚……新安鎮




下︰漢代至三國時期出土文物……西鄉、南頭







下︰南朝磚室墓……西鄉







下︰南朝墓出土隨葬品……南頭









下︰唐代出土文物……南頭




下︰宋代銅錢……沙埔圍村








    海鹽可分生鹽和熟鹽兩類,生鹽成於日曬,熟鹽成於煎煮。宋代時期深圳及香港地區的製鹽業已達至高峰,分別在現今的南頭(東莞場)、沙井(歸德場)、褔田(黃田場)、九龍(官富場)、大鵬(叠褔場)五個鹽場,設立茶鹽提舉司負責海鹽買賣。



下︰宋代鹽場










下︰清代鐵鐘……葵涌洪勝宮




 
下︰海洋經濟的發展……沙井蠔田及漁業













    明清時期(1368 - 1839年),東南海頻遭倭寇、海盜的侵擾,廣東沿海一帶尤其嚴重。明朝洪武 27 (1394年),朱元璋廣東沿海設立衛所軍事制以防倭抗盜的重任。據明嘉靖《籌海圖編、廣東兵防》記載,廣東沿海共設有 衛共轄 29 所。其中南海衛下轄的大鵬所和東莞所,防守範圍由大鵬灣至珠江口一帶。



下︰大鵬守御千戶所城……所城模型







    新安縣城(南頭古城)始建於東晉,管轄東官郡 (東莞)與寶安縣 (深圳市),是一個海防軍事重鎮,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於原址改置東莞守禦千戶所城與南頭水寨



下︰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所城模型及出土文物








下︰火銃……佛郎機炮




下︰明代大鵬所城鐵炮……覆製品及照片








    屯門海戰是發生在明朝正德16年(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抗擊佛郎機(葡萄牙)艦隊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第一次抵禦西方殖民侵略鬥爭中獲勝的戰役



下︰屯門海戰












    赤灣左炮台始建於清康熙八年 (1669年),原分左、右炮台12門鐵炮,雄視伶仃洋,是鴉片戰爭時的海上主要屏障。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利用炮台,曾在穿鼻洋戰役中大敗英軍。直至光緒十八年(1893年)始廢棄,現在只剩下左炮台能保存完好。



下︰左炮台圖片








    九龍海戰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第一場前哨戰,1839 年 月 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指揮英國軍艦炮擊清朝水師和九龍炮台。駐守大鵬所城的水師提督賴恩爵將軍率領清兵還擊,最後英軍戰敗。可惜在往後的戰爭中,清朝水師卻屢戰屢敗。



下︰九龍海戰
 
















 


    在康熙年間,清政府為了打擊沿岸反清人士接濟鄭成功,在 1661 年下達了遷海令。福建和廣東兩省沿海五十里內全列作軍事禁區,沿海居民一律要往後遷徙,剎那間人民痛失家園,苦不堪言,同時也給深港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康熙四年(1665年)當時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上書朝廷,力陳遷界對居民之苦。王來任(滿族人)更因兩次上書朝廷被革除職務。康熙八年 (1669年)朝廷有條件地撤銷遷令,允許部分復界,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才將遷海令取消。

    現今在元朗的錦田水頭村,鄧姓村民先祖建有周王二公書院,以報答二公上書朝廷之功德。


下︰周王二公書院圖片及清代墓葬隨葬品…后海灣










    大萬世居位於龍崗區坪山鎮,佔地一萬五千平方米,於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竣工,是曾氏的祖宅。現今圍屋範圍內已沒有人居住,改為民俗展覽和介紹客家文化之用。



下︰大萬世居電腦畫像









    廣東第一大姓陳氏(現今全國排行第五位),其宗祠也在展館中佔一席位。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舜的後裔於陳(河南省淮陽縣),並建立了陳國。其後陳國被楚國滅,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一直留存至今。



下︰陳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