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冬季同樂日







    在 2011 年快將完結之前,在下工作的單位舉行了一個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古物古蹟及自然生態一天遊暨冬季同樂日,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暢遊元朗錦田水頭、水尾村,觀極俱歷史價值的文物及南生圍的自然生態環境。





    在下自組的單車隊成員,亦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策劃、聯絡、領航、維修及支援等工作,務求令到當日的活動,各參與者能在安全和愉快的情況下完成旅程。






    當日有超過半百同事及其家眷出席,早上在元朗 XX 單車舖集合及辦租單車事宜後,然後便浩浩蕩蕩地踩著單車往錦田出發,參觀鄧氏宗祠、樹屋、古物古蹟等。然後再到跳蚤市場紅磚屋和錦上路西鐵站旁自由購物,午餐後暢遊風光明媚的南生圍,觀賞候鳥、紅樹林、蘆葦及拍照,在日落之前返回元朗市區交還租賃單車。



參與者中不乏單車界高手。


等待出發中。



出發前作最後打點。


開始分批出發喇。











參與者中也有外國朋友。





支援隊員忙得不可開交。








    感謝單位領導人李炳棠先生,協助誠邀到錦田鄉紳鄧先生,帶領眾人參觀外人禁止進入的各個鄧氏宗祠,參觀祠內歷史文物之餘還沿途作出講解,令參觀者對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歷史加深了解。




周王二公是指清朝的兩名地方官員︰

兩廣總督周有德與廣東巡撫王來任。





    在明末清初,滿清入主中原後,明朝遺臣鄭成功以台灣作基地,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不斷進行反清復明活動。

   在康熙元年 (1661),清政府為了打擊沿岸反清人士接濟鄭成功,於是頒下一道「遷令」或叫「海令」。所謂遷就是強制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徙五十里,禁止揚帆出海,造成無人區,以割斷沿海居民對鄭成功的接濟。

    這項野蠻禁令直到康熙二十三年 (1683)才獲取消,長達廿二年之久。實施「遷令」後,沿海居民剎那間痛失家園,流離失所,田園荒廢生計盡失,生活苦不堪言。

    康熙四年(1665)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曾上書朝廷,力陳遷界對居民之苦。王來任(隸屬漢軍鑲紅旗)更因兩次上書朝廷而被革除職務,不久病逝於廣州。

    至康熙八年(1669),清廷批准有限度復界及容許居民回鄉居住。復界後,廣東沿海居民為了感謝周王二公,故建祠以作紀念。當時錦田鄧氏族人,有感周王二公之恩,復界後翌年 (1685),亦於錦田周王二公書院以作紀念,並舉行打醮儀式,以後每十年一屆,以超度遷界亡魂及祈求平安。書院至今有 326 歷史,經過多次重修,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周王二公書院內極具歷史價值之一的紏正碑,立於乾隆四十二年,在港僅存三塊,碑文訂明各佃戶需以準確的度量衡作交易,存心欺騙者可杖打三十。








    便母橋建於康熙四十九年 (1710),至今己有 301年歷史。橋面以六條長麻石鋪設,橋墩初以巨石堆築,在 1959 年曾作修葺,將橋墩改建成現時的菱形,使橋墩更能抵受水流沖擊。並立《重修水頭村便母橋碑記》於橋旁。在香港眾多古橋中,是一條唯一能在《新安縣誌》中有記載的石橋。







    便母橋是由錦田十九世祖鄧俊元 (字冠常) 花六年的時間,在康熙四十九年 (1710) 建成的。

    文獻記載,鄧俊元之父母在康熙七年 (1668) 復界後,遷回錦田泰康圍居住,及生下俊元和彥元兩兄弟,父親不幸早逝,二人由母親黃氏獨力撫養。及後兄弟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立業。母隨弟彥元仍住在泰康圍,兄俊元於康熙四十三年 (1704) 遷往對岸水頭村居住,並育有兩兒子。因袓母念孫殷切,每日必一視而後快。但水頭村與泰康圍相隔一河,兄俊元常背母渡河。每遇潮漲,便只能望河輕望嘆。兄俊元遂毅然節約,積資建橋,以便慈母往返。越六年,工程方告完成,隨即豎碑留念,並題名曰便母橋。










    鎮銳鋗鄧公祠建於清初康熙年間,又稱茂荊堂,取其荊花正茂之意,為奉祀鄧族五大房之一元亮公九世孫鄧洪儀的二、三、四子而建。祖祠建成後,考取功名者眾,堂內掛著不少鄧族子弟所考得之功名牌匾。











    祠堂內懸「進士」匾額乃記念鄧氏後人鄧文蔚的。鄧文蔚字豹生,康熙廿四年(1685中進士而被派到浙江省龍游縣當知縣,是清代第一位香港進士。而該匾額卻與香港一名以歌手身份進入演藝界的紅星莫文蔚扯上了關係。




    莫文蔚的祖母羅惠德女士,原籍廣東新會,生於香港富裕之家,書香世代。替孫女取名“文蔚”的原因是紀念位於新界錦田的啟蒙私塾“光裕祠堂”,而該祠堂也就是紀念康熙年進士鄧文蔚而建的,希望孫女將來也如進士鄧文蔚公,事業運程也能飛黃騰達。







    錦田樹屋的傳說︰上址本來是一書齋,書齋側植有一棵細葉榕樹,書齋主人因為清初遷界的緣故被迫離開錦田,但從此一去不回,書齋從此荒廢,但榕樹卻不斷長大,氣根將書齋的牆壁支柱繞成一起,變成了現時的樹屋。














    清樂鄧公祠又名「思成堂」,約建於康熙年間鄧族五大房之一元亮公十一世祖鄧清樂的後人鄧文蔚,為奉祀鄧清樂而建的祠堂,廳內「思成堂」匾額乃進士初彭齡所書。














下︰長春園與留耕堂




    留耕堂現屬於長春園的正廳,過往原是一間家塾,現在用作奉祀祖先靈位。堂內懸著宣統年間所寫的留耕堂牌匾。庭院牆角原放三把純鐵所製的大關刀,每把長約十尺,各重六十二斤、八十五斤及一百一十二斤,是當年鄧氏子弟強身習武和考取功名時所用的兵器,如今只得二把,因其中一把已經送與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











    長春園有一個很大的庭院,昔日為鄧氏族人習武之地。

園內有一通風漏窗,兩旁有對聯
: 

  「夢覺曉鳴鐘,山青水綠機忘閒暇日,魚躍鳶飛

橫批為
聊自娛」。可是遊人未懂珍惜而受到破壞,漏窗現

被水泥封上,只遺下痕跡供人憑弔。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乾隆四十年 (1701),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鄧松峰)而建,在 201011月 12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南陽世澤,稅院家聲」︰據鄧氏族譜所載,鄧族是軒轅黃帝之後人,受封於鄧國,以南陽為郡(今河南一帶),以國名為姓,鄧氏一系源出於此。

又因鄧族五大房之一元亮公的長子鄧自明,迎娶了高宗皇帝之女趙氏為妻,死後被光宗皇帝追封為稅院郡馬的一段歷史。

鄧族另大房之與兒子鄧從光遷到屏山定居,屏山一世祖,因子孫並非為同一房人的關係,其公祠對聯為「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















博友有否認識上圖「壎箎協韻」的讀音及解意?

壎︰廣東話念作「圈」

箎︰廣東話念作「慈


    壎和箎都是古代的樂器壎是用坭土製成,聲音混濁中帶柔和。而箎是用竹製成的,聲音清脆,兩者一同合奏卻能產生出美妙音韻。「壎箎協韻」其意思是兄弟和睦,就像壎與箎合奏那麼協調。




下︰力榮堂書室





    力榮堂書室又名大書房,是鄧履元之後人興建的書室。書室於 2010517日獲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
















    洪聖宮約建於明成化年間,原本為一小神壇,後來逐漸擴建為廟,於1986年重修。相傳洪聖大王姓洪名熙,是唐朝番禺刺史,通曉天文地理,沿海漁民常得他幫助,每年農曆二月十三為洪聖誕辰,善信皆誠心敬拜,祈求降幅。





 





    錦田天后古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傳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但因日久失修,原廟已全座倒塌。在 1926年由鄉民合資重建,並於 1968年再度重修。








參觀元朗錦田歷史文物之旅到此已大致完畢。












紅磚屋跳蚤市場。




錦上路西鐵站旁的跳蚤市場。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午餐時間是也。
















午餐後大隊直往南生圍。
























行程到此也接近尾聲,都總算功德圓滿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